来源 | 潇湘晨报
记者 | 李轩子
3月15日,315晚会曝光了残次卫生巾被翻新并流入市场二次销售一事,引发网友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产业链的猖獗态势正发生于新版国家强制标准实施前夜,暴露出产业转型期的监管缝隙。
图源视觉中国。
据报道,315晚会接到消费者举报,位于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在销售劣质卫生巾、婴儿纸尿裤,且数量巨大。记者以订货为由,见到了公司负责人刘总,他说企业最主要的业务是废品回收,即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不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
在厂区,记者从一堆打包好的生产垃圾中,拽出了外观相对完好的“自由点”卫生巾。刘总说,他以260元到1400元一吨的价格收购了正规企业原本应该销毁的不合格产品,再挑出形状完整,且没有明显污渍和破损的“二等品”。这样在工业垃圾中挑选后翻新的卫生巾,竟然能在市场上倒卖到七八千元一吨,其利润之高令人惊讶。
此外,刘总还告诉记者,挑选“二等品”剩下的垃圾他也有生财的办法。在一个车间里,地上堆满了各种卫生巾纸尿裤的生产垃圾,其中不乏全棉时代、苏菲等知名品牌产品。这些垃圾被打碎后,将重新分离成为木浆、吸水高分子树脂等几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原材料。刘总告诉记者,这些回收料,在市场上很受客户欢迎。就这样,卫生巾纸尿裤的生产垃圾,一部分作为“二等品”,被挑出来流入市场直接销售,剩下无法再挑选利用的部分,被投入机器,生产成回收料,再次流入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企业。
记者了解到,按照行业规范,正规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厂家对生产线上淘汰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都要进行切碎处理,才能够流出企业。对此,刘总表示,他能做成这种生意,关键在于打通了企业内部的关系。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丽萍指出,当前卫生巾行业存在"检测标准滞后、原料监管缺失、追溯体系空白"三大痛点。建议借鉴食品监管经验,建立原料批次备案制度。
随着卫生巾质量问题受到关注,医护级卫生巾和 “医用级卫生巾” 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新国标GB 15979-2024《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该标准代替GB 15979-2002,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实施,明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定义和卫生要求,规定妇女经期卫生用品包括普通级和消毒级,而医护级卫生巾是指卫生安全指标和其他特性优于普通级和消毒级的产品。
新国标明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定义和卫生要求,包括原材料、生产环境、产品卫生指标等。新国标针对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产品的卫生要求如下:1.感官要求;2.理化指标:pH、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铅、砷、汞、环氧乙烷残留量、稳定性、限用物质使用浓度;3.毒理学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阴道粘膜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4.微生物学指标:细菌菌落总数、特定微生物及其他致病菌微生物、真菌菌落总数;5.卫生湿巾及抗(抑)菌卫生用品抗(抑)菌性能。
当女性健康防线沦为成本博弈的筹码,这场发生在标准迭代关键期的产业乱象,不仅考验着基层监管智慧,更警示着整个快消品行业:任何以牺牲消费者安全为代价的"成本优化",终将付出更大的法律与道德代价。距离新国标正式实施还剩107天,我们期待看到更有力的整改行动。
转载:潇湘晨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