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认识这样的人:他们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却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甚至以“只付出,不索取”为傲?这种看似高尚的行为,实际上可能隐藏着一种隐蔽的自私。学会接受他人的善意,与慷慨付出同样重要,这关乎人际关系和个人幸福。
慷慨:不仅仅是付出
我曾有一位长辈,待人极为友善。她总是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拜访,热情邀请你品尝你最爱的美食,生病时更会亲自端来鸡汤。然而,她有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从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甚至以此为荣。她常说:“我只付出,不索取,哪怕一杯水也不要。”
事实的确如此,我从未见过她接受任何善意。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她的慷慨依然是单向的。她明确指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并且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追悼会。
这种模式我在一些以慷慨自居的人身上也见过,或许你也一样:只给予,不接受。人们只能得出结论,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增加了他们的美德。但他们错了。不愿或不能接受他人的善意是一种自私的形式,因为它将慷慨的所有道德声望都据为己有,同时让接受者感到一种债务感,甚至义务感,他们无法偿还。
这使得给予成为一种单方面的事情,而不是它本应有的样子——一种产生幸福的共享、相互温暖的行为。学会以感恩的心接受他人的给予,与慷慨地付出同样重要,这对你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幸福至关重要。
研究证实:慷慨利人利己
研究人员已经以新颖的方式证明了慷慨带来的幸福效应。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指示对陌生人做出随机的善行,例如扶着门、给停车计时器投币或赠送小礼物。然后评估接受者的反应,看他们是否表现出“杜乡式微笑”,这是一种涉及颧大肌和眼轮匝肌(在上脸颊和眼睛周围)的面部表情,已知表示真正的幸福。与未接受这些善意的陌生人相比,接受者表现出这种真正快乐的微笑的可能性几乎是前者的四倍。
获得快乐的不仅是接受善意的人,付出者也会感到快乐。实验结束后,参与者报告说,与之前相比,他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恩、乐观和生活满意度更高。这与许多其他研究一致:例如,心理学家在2004年发现,当学生被分配每周进行五次小的善行和牺牲时,与没有进行这些行为的学生相比,这种做法可靠地提高了他们的整体幸福感。
巧妙运用:让彼此更快乐
因此,从逻辑上讲,提高他人幸福感的一种方法是为他们提供做好事和提供帮助的机会。在2022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两位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往往不愿意向陌生人寻求帮助——例如,要求借用他们的手机打电话——因为他们认为这会给对方带来不便和烦恼。然而,正如学者们在实验中表明的那样,做出回应并提供帮助的人更愿意提供帮助,认为这并不麻烦,并且比寻求帮助的人预期的那样,更能改善情绪。
所以,让别人快乐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接受他们的慷慨,甚至向他们请求一个小小的帮助。事实上,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这种效应的运作方式,获得大好处的最佳方式是要求小好处——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赞同的一句格言,“曾经对你施过恩惠的人比你自己帮助过的人更乐意再次帮助你。”如果潜在的雇主问你是否想要一杯咖啡,正确的答案是“我很乐意!”,无论你是否喝咖啡。
但要注意临界点。有正当的寻求帮助,也有对慷慨的无理要求。有一次,一个我喜欢但几乎不认识的人打电话来要求一个“小忙”:他的家人可以来我家住两个星期吗?像这样要求太多,或者要求太频繁,在你的熟人眼中,你会直接从友谊小镇走向索取之地。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这就是温暖变成被认为是剥削的转折点。你怎么问也很重要。你永远不应该要求某事:这样做是自私的标志,学者们发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理由而感到有权或受到委屈的人中存在自私。
破坏别人做好事所带来的温暖的另一种方法是引入外部利益,例如提供某种物质上的回报。想象一下,我请你帮我把一些箱子搬到我的车上。你可能会说:“当然,很乐意”——而且是真心实意的。现在,想象我说,“如果你帮我把这些箱子搬到我的车上,我就给你4美元。”不是更好吗,对吧?当然不是:你可能会感到震惊,感到受到侮辱,并认为我是个白痴。人情应该只是人情。
接受的艺术:促进良性循环
以慷慨的精神接受善意可以促进你和他人的温暖感情。如果你觉得这很难,就像我的那位年长的亲戚一样,一个好的起点是简单地对提供保持警惕,并决心尽可能地接受它们。显然,这需要区分真诚的善意和操纵或胁迫的能力。你不必同意与一个你怀疑有不良意图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共进晚餐。但是“我可以从星巴克给你买点什么吗?”通常是一个说“是”的好机会。
你的下一步可以将这样的小恩惠变成一种健康的社会模式,通过回报来做到这一点。慷慨的文化就像血液的循环:它不能停止在某个特定的位置。如果停止,它就会凝结并不再支持生命。对善意说“是”但从不提供给予意味着恩惠和善意最终会枯竭。相反,寻找让别人接受你的慷慨的机会。明天,你就可以去咖啡店了。
你可以通过要求别人喜欢给予的东西来开始与他人的循环。多年前,当我在经营一家大型非营利组织时,一位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的智者观察到,我身边围绕着许多作为企业家非常成功的捐助者,但我从未向他们寻求商业建议,而我本来非常需要这些建议。当我采用更多地寻求建议的做法时,它改善了我的管理、友谊和我的筹款。教训是什么?人们喜欢给我建议:这让他们感觉很棒,而且正如研究人员所表明的那样,可能也让我看起来对他们更有能力。每当你对生活、爱情或工作中的棘手情况感到困惑时,想想可能有一个有帮助的观点的人,并请他们分享。 (注意:仅仅因为你征求建议,或者可以在未经请求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接受它。)
特殊情况: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付出”
有一次,在向一个班级解释“要求即给予”的原则时,一个学生让我哑口无言,他询问当一个人似乎真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予时,如何应用它。我想到的一个案例是无家可归的人在街上拦住你,要求支持或食物:给予的尊严是否根本不适用于这个人?
我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并反复思考,因为我没有现成的答案。然后那天晚上晚些时候,我突然想到无家可归的人可以给予我什么,那对我来说将具有真正的价值。在下一次机会时,我尝试了一下。
在给街上的一个人买了食物后,在我转身离开之前,我问:“请你为我和我的家人祈祷好吗?”他的脸上最初对我的要求感到震惊,但他欣然同意了。我碰巧相信,正如许多宗教所教导的那样,上帝听到了穷人的呼声——所以我认为那天我得到的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我相信,你不需要分享我的宗教信仰就能理解,这种交流如何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表达接受善意的温暖尊重,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和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