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荷兰(美联社报道)——当荷兰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 museum)的镇馆之宝,《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远赴阿姆斯特丹,参加2023年几乎囊括了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全部作品的重量级展览时,美术馆原有的位置上留下了一片空白。
创意填补:全球艺术家共绘“少女”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发起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向全球的艺术家们发出邀请,让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和风格,重新诠释这幅17世纪的经典杰作。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700名艺术家的参与,他们的年龄跨度从7岁到70岁不等,创作地点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到战火纷飞的乌克兰,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艺术盛事。
最终,美术馆从众多作品中精选了60幅,并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外借期间,在原画的位置上进行展览。这些作品的材料和形式五花八门,从橙子皮、瓶盖到运动衫,艺术家们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材料,表达了他们对这幅名画的理解和敬意。
“艺术家们的投稿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关于这位神秘少女的创作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馆长玛蒂娜·戈斯林克(Martine Gosselink)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并强调了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科学解析:揭秘名画背后的秘密
2020年,一项运用现代成像技术对原作进行的调查,揭示了维米尔的绘画技法和颜料构成等诸多细节,但关于画中少女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
多元解读:文化碰撞下的艺术创新
艺术家罗布·德·希尔(Rob de Heer)站在美术馆前厅的屏幕前,向美联社介绍他的作品。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所有获奖作品。“我将原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与哇扬皮影戏(Wayang)的面孔结合在一起。”他说。
德·希尔主要从事混合媒介创作。他希望将荷兰黄金时代的经典形象,与象征着荷兰殖民历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哇扬皮影戏是印度尼西亚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而印度尼西亚直到1949年才摆脱荷兰的殖民统治。
紧随德·希尔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后展出的,是一幅将原作少女的面孔叠加在古董茶叶罐上的作品。其他入选作品还包括:韩国艺术家康娜娜(Nanan Kang)用一根玉米穗来表现少女的面庞;格鲁吉亚艺术家尼诺·卡瓦佐里(Nino Kavazauri)将少女形象想象成一位手持咖啡杯,在公交车站等车的现代女孩;威尔士动画师西蒙·钟(Simon Chong)是热门电视动画剧集《开心汉堡店》(Bob’s Burgers)的制作人员,他创作了一个卡通版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所有获奖作品都被装裱在复制的画框中,并悬挂在原作通常悬挂的位置,即荷兰巴洛克画家赫拉德·特·博尔赫(Gerard ter Borch)的两幅肖像画之间。
持续发酵:艺术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第一轮比赛的成功举办,促成了第二轮比赛的举行,这些作品目前正在阿姆斯特丹的光之工坊(Fabrique des Lumières)展出。美术馆还在其Instagram页面上持续展示投稿的艺术作品。
自2020年起担任美术馆馆长的戈斯林克表示,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入选作品的挑选工作异常艰难。
“我敢说,我们选择的一些作品是全新的艺术作品,它们完全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比如在博物馆中,得到更好的展示。”戈斯林克说道。
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不仅填补了名画外借期间的空白,更激发了全球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展现了经典名画的持久魅力和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它是一场全球性的艺术对话,也是对经典的一次创新性致敬,必将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