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不仅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还能增强家庭凝聚力,并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平衡、幸福的成年人。与其让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如赋予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这可能是一个被许多家长忽视的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证实:做家务与积极的社交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医生丽贝卡·沙夫博士领导了一项针对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交到朋友,也更受欢迎。他们还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比如帮助同学、安慰同伴。
沙夫博士强调:“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有意义的角色非常重要。通过完成小任务,他们可以培养责任感、坚持性和对细节的关注,这些品质在他们学习更复杂任务时同样适用。”
哈佛大学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达85年的多代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做家务与成年后的个人和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联系。研究人员发现,承担家庭责任有助于孩子培养更好的自尊心、自信心、更强的工作伦理和更大的同理心。
从小培养:能力、责任感和自信心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通过整理玩具、摆放餐具或叠被子,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涉及运动技能的家务,如烹饪或园艺,尤其有益,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促进大脑发育。
兰卡斯特中央大学发展神经科学高级讲师佐治亚·克罗纳基博士表示:“虽然孩子们可能不会积极响应每一次家务要求,但他们会获得长期的益处。”她同时提醒家长,要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结果,以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并避免培养完美主义。
克罗纳基博士补充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家务的习惯会强化‘我能行’的态度,并对他们生活的其他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家务:不仅仅是任务
教育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布里托博士提醒家长:“家务绝不能取代玩耍、学习或休息。它们应该是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并被视为共同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惩罚或对完美期望的强加。”
她建议家长在分配任务时要考虑目的。“如果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贡献感和建立规律,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如果是为了减轻压力或将成人的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那就可能进入不公平的境地。”
关于是否给孩子报酬,理财公司Go Henry的一项调查发现,77%的年轻用户通过这种方式赚取零花钱。但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不会阻碍他们的成长或损害他们的幸福感,布里托博士强调。“家务远不止是家庭任务。它们是学习机会,可以支持情绪健康、独立性和强烈的归属感。”
科恩沃尔的认知行为治疗师纳维特·谢赫特分享了她的经验:“我9岁的女儿负责洗完碗后把碗筷放好。她还会在需要时帮忙做其他家务,比如整理客厅或帮忙晾衣服。有时,当我让她做这些事情时,她会抱怨,但不会比刷牙时抱怨更多。她知道,通过帮助照顾房子,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一起做有趣的事情。”
如何开始:从小做起,循序渐进
布里托博士建议家长避免将做家务变成一场权力斗争,而是要向孩子解释任务的重要性——“我们都住在这里,所以我们都应该帮忙照顾我们的空间”。
她还指出,提供有限的选择,比如“你更愿意喂猫还是把干净的衣服收起来?”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控制感,同时保持明确的期望。“在心理学中,我们经常提到支架式教学。适当地支持孩子,帮助他们成功,然后逐渐放手。这正是引入家务的方式。”
儿童作家安妮塔·克莱尔建议,即使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也要逐步放手,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教他们如何装洗碗机或使用洗衣机需要时间,但通过练习,他们会做得更好。”
这就是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做家务习惯的好处——如果还没开始,花时间向孩子解释为什么需要做这项任务,然后一定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即使是脾气暴躁的青少年也喜欢听到他们做得很好。
克罗纳基博士总结道:“家务确实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心。积极的自尊心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础——并使孩子更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