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白垩纪-古近纪(K-Pg)灭绝事件。至今,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发现这场灾难性事件留下的惊人证据。
深海“巨型涟漪”:海啸威力的见证
2021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水面下近一英里处发现了“巨型涟漪”,表明这场由撞击引发的巨型海啸,在与大陆架碰撞时留下了独特的地质构造。这些“巨型涟漪”如同海底的巨大波纹,记录着海啸的强大力量和传播路径。
最近,同一研究团队扩大了搜索范围,并在墨西哥湾900平方英里的区域内发现了更多“巨型涟漪”的证据,以及它们在上陆架和深海中形态各异的分布。这项新研究揭示了“巨型涟漪”的规模和分布范围远超之前的预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理解。
白垩纪末期的大灾难
在过去的5亿年中,地球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其中,白垩纪-古近纪(K-Pg)灭绝事件无疑是最具戏剧性的。大约6600万年前的某一天,一颗直径约6英里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以北的区域。这次猛烈的撞击引发了高达一英里的海啸,从撞击点向外扩散,直接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当这些海啸向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州(当时大部分都在水下)袭来时,它们在到达大陆架的斜坡时达到了其巨大的高度。
地下“巨型涟漪”的发现
2021年,由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的加里·金斯兰德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德文能源收集的地震数据,在地下约一英里处发现了这种地质创伤的证据,即52英尺高的“巨型涟漪”。这片岩石区域与白垩纪末期有关。金斯兰德和他的团队最初勘测了一个77英里的区域,他们确定这些地下涟漪很可能是由小行星引发的巨型海啸扰乱海岸附近的沉积物而形成的。
“巨型涟漪”的分布与形态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间距约为一公里的“巨型涟漪”不仅存在于今天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陆架上,也存在于墨西哥湾更深的海水中。研究人员在更大的900平方英里的区域内发现了“巨型涟漪”的证据,并解释说这些构造因海啸冲击古陆架沿线沉积物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海洋地质学》杂志上。
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金斯兰德告诉《Live Science》:“在斜坡上、陆架边缘和更靠上的陆架上,‘巨型涟漪’是不同的。这对于海啸的建模、预测未来海啸与陆架的相互作用以及理解希克苏鲁伯海啸非常重要。”
该研究解释说,其中最大的“巨型涟漪”可以在古陆架边缘看到——该区域是墨西哥湾的深度急剧增加,向下到大陆架的斜坡,直到深海。“范多恩效应”是众所周知的波浪与大陆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描述了波浪如何涌过陆架。该研究还发现,更内陆的“巨型涟漪”的不对称性较弱,这表明波浪的行为在进入较浅的水域时发生了变化。相反,根据《Live Science》的报道,深海中的“巨型涟漪”呈现出各种形状,这可能是与断层和崩塌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团队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根据路易斯安那州这三个地区的覆盖范围,我们推断,从德克萨斯州到佛罗里达州的北部墨西哥湾陆架系统被‘巨型涟漪’覆盖,至少从古斜坡向上延伸到古水深,在那里,墨西哥湾的风暴在形成后会侵蚀这些‘巨型涟漪’。”
启示与未来
虽然这项研究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了希克苏鲁伯撞击海啸如何影响该地区,但它也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强大例子,说明海啸如何与大陆架相互作用。如果我们最糟糕的恐惧成真,它可能会帮助我们为地球在宇宙中永无止境的旅程中未来可能遇到的小行星做好准备。
这项研究不仅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希克苏鲁伯撞击海啸如何影响该地区,也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有力例证,展示了海啸与大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这些“巨型涟漪”的形态和分布,科学家们能够重建海啸的传播路径和威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灾难性事件的影响。此外,这项研究也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潜在的威胁。 通过模拟海啸与大陆架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制定防御措施,保护沿海地区的人民和财产安全。 因此,对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断提升我们的科学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