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钱江晚报
“叮!”手机屏幕一亮,心跳漏一拍,指尖发凉,呼吸停滞……这几乎是不少家长的集体“应激反应”。
“老师又来告状了,简直是‘噩梦’!”这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不想也不愿意面对。
老师的私信提示音,堪比拆盲盒时肾上腺素飙升——你永远不知道,自家娃今天又创造了什么“惊喜”。
“灵魂画手”课堂涂鸦战
周三上午,手机屏幕突然一亮,正在开会的李女士心跳漏了一拍。
点开一看,果然是班主任的微信:“小文妈妈,今天英语课,小文又在课本上画画,让他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笔记也不记,走神很厉害。你多关注下哦。”
看着手机屏幕,她心里五味杂陈。她不想回复,甚至不想看到这条消息。她害怕面对老师的“告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
回想起之前老师的“告状”,每次都是因为小文上课不专心、作业的完成度不佳。她试过各种方法,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发过脾气,但效果都不明显,骂一顿的效果只能维持两三天。每次看到老师的消息,她都觉得“压力山大”,仿佛自己是个失败的家长。
晚饭后,李女士让儿子小文拿出英语课本。她强忍着怒气翻看儿子英语书上随处可见的涂鸦,竟然还画出了各种情节。她感觉脑袋要爆炸了,但仍尽量用平静的声音和小文说“上课要注意力集中”。
小文却振振有词:“老妈,我是用艺术对抗枯燥。我画的漫画比黑板上的语法有意思多了!”李女士哭笑不得,极限拉扯“讨价还价”后,母子达成“协议”:“妈妈理解你喜欢画画,但上课时间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你看这样行不行,课间你可以画画,不要画课本上,画专门的本子上。每天课本上必须记录5个以上的英语笔记。”她还尝试让儿子理解,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既能满足艺术创作,又能学到知识。
第二天,她战战兢兢向老师反馈“解决方案”。老师回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包:“也行……至少今天单词听写对了。”
主任连发五条59秒语音
“钉钉一响,老爹心凉”
胡先生的手机相册里有个文件夹,名为“人类幼崽迷惑行为”,存放的是老师发来的儿子的种种“罪状”。
“每次打开钉钉,我都像在拆炸弹。”胡先生无奈,“上回班主任连发五条59秒语音,我正停车,缓了好久才平静下来。”他尝试过“威逼利诱”——没收iPad、承诺作业完成好就买乐高,但效果都不持久。
胡先生算了算儿子现在四年级,至少五六年内老师的“投诉”都会绵绵不绝,必须强迫练就一个“大心脏”。
“一家人一起去看了‘哪吒’电影后,我和老婆互相鼓励,我们要学习哪吒爹妈,多鼓励多支持,见招拆招。”
“告状”其实是家校合作的契机默念三遍:亲生的!
这是成长限定彩蛋!
怎么看老师的“告状”?
一位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比起“告状”,请家长把来自老师的消息更多看成一个“情报”,老师反馈给家长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重点不是焦虑孩子“又犯错了”,而是更多考虑“孩子需要我的什么帮助”。
“老师的‘告状’并不是为了批评孩子,而是希望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这个时候很需要家长保持冷静,积极面对。”这位班主任老师建议,家长可以和老师深入沟通,了解孩子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接下来,与老师一起“定制攻略”,制定适合孩子的调整计划,并尝试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执行,当孩子有进步时,也及时给予鼓励。
转载:潇湘晨报公众号